智慧醫療裝備產(chan) 業(ye) 是關(guan) 係國計民生、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要產(chan) 業(ye) 。為(wei) 推動重慶市智慧醫療裝備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以先進製造業(ye) 為(wei) 骨幹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特製定本行動計劃。
一、工作目標
到2027年,全市智慧醫療裝備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規模成倍增長,發展質量有效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擁有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領軍(jun) 企業(ye) 和拳頭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發展能級大幅提升,優(you) 質市場主體(ti) 加快湧現,產(chan) 業(ye) 創新生態更加健全,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基礎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應用示範推廣不斷深入,在全國影響力不斷提升。
——產(chan) 業(ye) 發展能級大幅提升。全市智慧醫療裝備製造業(ye) 產(chan) 值年均增長60%以上,2025年產(chan) 值規模超過100億(yi) 元,2027年產(chan) 值規模超300億(yi) 元。
——優(you) 質市場主體(ti) 加快湧現。加快形成一批具備行業(ye) 影響力的龍頭企業(ye) 和拳頭產(chan) 品。到2025年,營業(ye) 收入超過20億(yi) 元的領軍(jun) 企業(ye) 達2家,國家“小巨人”企業(ye) 達10家,“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達75家,10億(yi) 元級“大品種”達3個(ge) ;到2027年,營業(ye) 收入超過20億(yi) 元的領軍(jun) 企業(ye) 達5家,國家“小巨人”企業(ye) 達15家,“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達100家,10億(yi) 元級“大品種”達10個(ge) 。
——產(chan) 業(ye) 孵化體(ti) 係持續優(you) 化。積極打造涵蓋技術研發、產(chan) 品研製、概念驗證、小試中試、臨(lin) 床試驗等關(guan) 鍵環節的產(chan) 業(ye) 孵化和轉化平台。到2025年,建成智慧醫療裝備產(chan) 業(ye) 創新綜合體(ti) 2個(ge) ,集聚智慧醫療裝備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各類創新主體(ti) 60家以上,新增推動20項智慧醫療裝備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到2027年,建成智慧醫療裝備產(chan) 業(ye) 創新綜合體(ti) 5個(ge) ,集聚智慧醫療裝備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各類創新主體(ti) 100家以上,新增推動50項智慧醫療裝備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聚焦“卡脖子”環節,突破一批關(guan) 鍵原材料、零部件和元器件及關(guan) 鍵共性技術,抗體(ti) 、磁珠、生物膜、水聽器、動態傳(chuan) 感器、微流控芯片等短板有效補齊,初步建成創新力強、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
——技術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推動人工智能、人機交互、大數據、生物傳(chuan) 感等技術深度賦能醫療裝備產(chan) 業(ye) ,到2025年,建成80個(ge) 創新研發平台、40個(ge) 臨(lin) 床試驗機構、3個(ge) 中試驗證平台;到2027年,建成100個(ge) 創新研發平台、50個(ge) 臨(lin) 床試驗機構、5個(ge) 中試驗證平台,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體(ti) 係基本完備。
——應用示範推廣不斷深入。支持創新醫療器械研發和應用示範的政策環境及產(chan) 業(ye) 生態持續優(you) 化,到2025年推動實施250個(ge) 創新醫療器械應用示範項目,到2027年推動實施600個(ge) 創新醫療器械應用示範項目,產(chan) 學研醫協同創新力度持續增強。
二、發展重點
(一)高端醫療設備。發展智能化、遠程化、精準化、多模態融合的高端醫學裝備,重點發展計算機斷層成像係統、超導磁共振成像等高端醫學影像設備,診斷檢驗、顱腦監測、膠囊內(nei) 鏡、動態傳(chuan) 感持續監測係統等醫用診斷裝備,超聲治療、連續性腎髒替代治療(CRRT)、血液透析、手術動力裝置、手術機器人、腦機接口等治療裝備。推進研製心磁、腦磁測量等新型監護裝備。深度挖掘中醫原創資源,發展中醫診療、保健康複裝備。發展醫用激光、光子、射頻、超聲設備等醫療美容設備。
(二)高值醫用耗材。圍繞運動醫學、燒傷(shang) 、心腦血管、腫瘤等醫療需求,推進人工關(guan) 節、人工皮膚、人工心髒、腫瘤介入等植介入產(chan) 品培育。加快血管和軟組織功能修複生物材料、植入填充注射材料的開發,推動3D打印、生物合成等技術應用,提升植介入器械安全有效性水平。
(三)高效體(ti) 外診斷。針對免疫係統疾病、呼吸係統疾病、腫瘤、感染性疾病、精準用藥指導等,大力開發分子診斷、免疫診斷、微生物檢測等領域的新型診斷試劑產(chan) 品,鼓勵開發新的檢測靶標試劑盒,促進質譜檢測、新一代測序、數字PCR等新型分子檢測技術以及即時檢驗(POCT)等先進檢測技術發展,推進檢測試劑原料的自主開發。
(四)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圍繞醫學影像三維重建、病灶識別、輔助決(jue) 策等開發人工智能醫用軟件。圍繞手術導航、手術參數等人工智能算法開發手術導航係統。圍繞康複訓練、視聽神經治療、慢病管理等開發數字療法醫療器械。
三、工作舉(ju) 措
(一)實施產(chan) 學研醫協同創新工程。
1.加強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支持企業(ye) 牽頭,與(yu) 醫療機構、科研院所、高校等共建產(chan) 學研醫創新攻關(guan) 聯合體(ti) ,開展全鏈條關(guan) 鍵技術專(zhuan) 項攻關(guan) ,提升自主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大院大所和企業(ye) 深度合作,采用“揭榜掛帥”、定向委托等方式,遴選領銜科學家、工程師等行業(ye) 專(zhuan) 家,充分授予科研自主權,組織開展原創性研究和底層基礎性技術研究,推動科研成果產(chan) 業(ye) 化。(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重慶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等)
2.打造產(chan) 業(ye) 孵化體(ti) 係。依托環大學城創新生態圈、環重醫創新生態圈等,聚焦重慶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金鳳實驗室、嘉陵江實驗室等高校和科研機構,打造“人才鏈、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暢通融合的轉化新生態,逐步構建技術研發、產(chan) 品研製、中試驗證、臨(lin) 床試驗等關(guan) 鍵環節相互促進的產(chan) 業(ye) 孵化體(ti) 係。征集智慧醫療裝備創新需求,組織實施專(zhuan) 項“揭榜掛帥”項目,係統布局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和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平台,建成市級以上創新和轉化平台100個(ge) 以上,集聚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各類創新主體(ti) 100家以上,打造創新綜合體(ti) 5個(ge) 以上。(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藥監局、重慶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
3.鼓勵科研人員創新創業(ye) 。加快全市科技創新成果庫建設,推動智慧醫療裝備全領域科技成果“應入盡入”。支持研發機構建立擬注冊(ce) 轉化產(chan) 品清單(簡稱清單),重慶市智慧醫療裝備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工作專(zhuan) 班組織對清單開展可行性評估,相關(guan) 市級部門對評估後的清單項目依法依規給予政策支持。組織智慧醫療裝備科技成果與(yu) 企業(ye) 、金融機構對接,推動50項以上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藥監局、重慶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
4.推動醫工融合創新。深化醫工協同創新,建立“醫學+工業(ye) ”“醫院+工廠”“醫生+工程師”等多維度醫工協同創新機製。持續開展“創新醫療器械應用示範”,建立“隨時申報、定期評審、協同推進”的工作機製,鼓勵“企業(ye) 出資出題,醫療機構、高校和科研院所解題”的橫向合作模式,應用示範產(chan) 品可直接納入參與(yu) 項目的醫療機構采購目錄,應用示範項目視同省部級縱向課題,醫務人員和科研人員貢獻可作為(wei) 職稱評定、崗位晉升、績效考核等重要依據。(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醫保局、市藥監局、重慶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
5.提高臨(lin) 床研究效率。鼓勵醫療機構積極開展臨(lin) 床研究,健全醫療資源數據共享機製,通過數據標準化提高數據共享的質量和效率。整合生物樣本庫等臨(lin) 床資源,推動生物樣本的高效使用和共享。依托市級臨(lin) 床研究倫(lun) 理委員會(hui) 、倫(lun) 理審查區域聯盟等機構,建立倫(lun) 理協作審查和結果互認機製,縮短倫(lun) 理審查時間。(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藥監局;責任單位:市科技局、重慶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
6.加強人才培養(yang) 引進。優(you) 化學科建設,鼓勵重慶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理工大學等高校開展醫療器械與(yu) 裝備工程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建立智慧醫療裝備應用培訓示範基地。鼓勵產(chan) 教融合,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龍頭企業(ye) 加強合作,整合基礎、應用、臨(lin) 床等學科,積極探索醫工交叉特色人才培養(yang) 新模式,加快“醫+X”複合型醫學人才、卓越工程師、技能人才培養(yang) 。依托“渝躍行動”和“新重慶引才計劃”等積極引進智慧醫療裝備人才和團隊,健全研發、轉化人才鏈。(牽頭單位:市教委、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衛生健康委、重慶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
(二)實施創新產(chan) 品倍增上量工程。
7.建立優(you) 先審評審批機製。對進入創新或優(you) 先審批程序的第二類醫療器械優(you) 先審評審批。對已上市第二類醫療器械來渝申請注冊(ce) 的,建立快速審評審批機製。強化對第三類醫療器械注冊(ce) 創新申請的技術指導,助力產(chan) 品進入國家藥監局創新、優(you) 先等特別審批通道。(牽頭單位:市藥監局)
8.實施重點項目前置服務。對國家級和市級重點項目、“揭榜掛帥”項目中入圍產(chan) 品、境內(nei) 已注冊(ce) 產(chan) 品在渝申報項目、納入“渝藥創新生態鏈”的第二類醫療器械產(chan) 品等,實行注冊(ce) 申報前置服務,提前介入、專(zhuan) 班指導,推進產(chan) 品加快注冊(ce) 上市。支持在重點產(chan) 業(ye) 聚集地建設創新服務中心(站),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專(zhuan) 業(ye) 輔導和精準便捷服務。(牽頭單位:市藥監局;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經濟信息委等)
9.鼓勵創新產(chan) 品入院配備使用。建立經濟信息、科技、衛生健康、醫保、藥監等部門會(hui) 商製度,研究製定並動態調整《重慶市智慧醫療裝備創新產(chan) 品目錄》,在市藥交所建立重慶市智慧醫療裝備創新產(chan) 品掛網采購專(zhuan) 區。組織企業(ye) 與(yu) 醫療機構對目錄中產(chan) 品規範開展專(zhuan) 題“陽光推介”活動。醫療機構及時召開醫學裝備或醫用耗材管理委員會(hui) 會(hui) 議,按照“應配盡配”原則,結合本機構診療特色及臨(lin) 床需要,研究落實重慶市智慧醫療裝備創新產(chan) 品入院配備使用事宜。(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醫保局、市科技局、市藥監局等)
10.支持創新產(chan) 品開拓國際市場和家用市場。強化技術指導,暢通對接渠道,積極支持我市研發生產(chan) 的智慧醫療裝備通過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EMA(歐洲藥品管理局)、PMDA(日本藥品醫療器械局)或WHO(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機構合規性檢查。支持經過改進設計有臨(lin) 床價(jia) 值的健康管理產(chan) 品申報醫療器械注冊(ce) 。鼓勵智慧醫療裝備拓展家用市場等健康管理應用場景。(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藥監局等)
(三)實施優(you) 質企業(ye) 培育工程。
11.培育領軍(jun) 企業(ye) 和鏈主企業(ye) 。支持產(chan) 業(ye) 基礎雄厚、具備細分領域較強競爭(zheng) 力的企業(ye) 整合國內(nei) 外優(you) 質資源,打造具有生態主導力、國際競爭(zheng) 力的領航企業(ye) 。支持鏈主企業(ye) 充分依托重慶製造業(ye) 體(ti) 係完備的大工業(ye) 優(you) 勢,積極開展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新材料、生命科學等跨領域合作,推動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大中小企業(ye) 融通創新,強化關(guan) 鍵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基礎工藝保障,提升產(chan) 業(ye) 鏈保障能力和供應鏈韌性。(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等)
12.培育科技型企業(ye) 和高新技術企業(ye) 。實施科技型企業(ye) 和高新技術企業(ye) “雙倍增”計劃,引導各集聚區、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在孵化、提升兩(liang) 個(ge) 重點環節下功夫,實現智慧醫療裝備領域科技型企業(ye) 達600家,高新技術企業(ye) 達150家。(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等)
13.加快打造產(chan) 業(ye) 服務平台。建立健全智慧醫療裝備平台服務體(ti) 係,大力發展醫療器械專(zhuan) 業(ye) 服務機構和組織,推動建立一批創新研發、中試驗證和臨(lin) 床試驗等公共服務平台。依托平台布局重點賽道,根據賽道需求研究部署前沿研發及轉化平台。積極支持建設重慶智慧醫療裝備研究院、西部智慧檢驗與(yu) 數字醫療協同創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發轉化平台。(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藥監局、重慶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
(四)實施產(chan) 業(ye) 生態創優(you) 工程。
14.加快提升檢測審評能力。持續加強重慶醫療器械質量檢驗中心能力建設,新增醫療器械可用性工程、生物安全性、植入醫療器械等檢驗資質,醫療器械檢驗資質參數達到12000項。強化醫療器械審評隊伍建設和經費保障,擴大審評資質覆蓋範圍。積極參與(yu) 監管科學研究,全麵提升審評能力。(牽頭單位:市藥監局)
15.實施醫療器械注冊(ce) 與(yu) 生產(chan) 許可並聯審批。對符合並聯審批條件的申報事項,在堅持標準不降、程序不減、嚴(yan) 控風險、保障質量的前提下合並檢查,整合行政審批流程,提高行政審批效能。(牽頭單位:市藥監局)
16.常態化開展醫療服務價(jia) 格項目審核。建立智慧醫療裝備創新產(chan) 品快速納入醫保新機製,支持新增醫療服務價(jia) 格項目備案應用。對納入《重慶市智慧醫療裝備創新產(chan) 品目錄》的產(chan) 品,3個(ge) 月內(nei) 完成掛網銷售。已公布實施的新增醫療服務價(jia) 格項目,具備實施條件的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可隨時向市醫保局備案後開展應用。(牽頭單位:市醫保局)
17.組織實施創新產(chan) 品集中招標采購。成立市級智慧醫療裝備集中采購工作組,根據各級醫療機構使用情況選取部分產(chan) 品探索集中采購。定期收集各醫療機構智慧醫療裝備配置需求和資金使用情況,確定采購數量,擬定采購計劃,編製集中采購目錄,組織實施集中招標采購。待醫療機構驗收合格後,嚴(yan) 格按照合同約定與(yu) 供貨企業(ye) 結算貨款。對智慧醫療裝備創新產(chan) 品的采購使用,參照集采中選藥品實行醫保預付,提前支付給醫療機構。(牽頭單位:市醫保局;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市經濟信息委等)
四、產(chan) 業(ye) 政策
(一)支持創新產(chan) 品加速上市、落地生產(chan) 和市場拓展。
18.支持創新產(chan) 品研發。在科技重大專(zhuan) 項中優(you) 先支持智慧醫療裝備創新產(chan) 品研發,符合條件的項目可以給予最高1000萬(wan) 元資助。針對智慧醫療裝備發展的重大需求,通過科衛聯合醫學科研項目分層級支持,每個(ge) 項目最高支持800萬(wan) 元。推動院企聯合,設置智慧醫療裝備院企聯合醫學科研專(zhuan) 項,每個(ge) 項目最高支持800萬(wan) 元。組織企業(ye) 參與(yu) 智慧醫療裝備類別的市衛生健康委聯合重點實驗室建設,每個(ge) 項目支持90萬(wan) 元。(市科技局、市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別負責)
19.加速檢驗檢測和審評審批。除結構組成、工作原理較為(wei) 複雜或適用標準較多的醫療器械外,無源醫療器械產(chan) 品平均檢驗時限由60個(ge) 工作日縮減至45個(ge) 工作日,體(ti) 外診斷試劑產(chan) 品平均檢驗時限由45個(ge) 工作日縮減至30個(ge) 工作日,有源醫療器械產(chan) 品平均檢驗時限由120個(ge) 工作日縮減至90個(ge) 工作日。第二類醫療器械審評時限由60個(ge) 工作日縮減至平均40個(ge) 工作日。(牽頭單位:市藥監局)
20.支持創新產(chan) 品落地生產(chan) 。對新取得醫療器械注冊(ce) 證且產(chan) 業(ye) 化的第三類、第二類醫療器械產(chan) 品,給予一定獎勵。其中:通過開展臨(lin) 床試驗獲批的第三類醫療器械產(chan) 品每張注冊(ce) 證最高獎勵300萬(wan) 元,其他第三類醫療器械產(chan) 品每張注冊(ce) 證最高獎勵100萬(wan) 元。通過開展臨(lin) 床試驗獲批的第二類醫療器械產(chan) 品每張注冊(ce) 證最高獎勵100萬(wan) 元,其他第二類醫療器械產(chan) 品每張注冊(ce) 證最高獎勵20萬(wan) 元。對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我市創新醫療器械審批程序且產(chan) 業(ye) 化的醫療器械產(chan) 品,再分別給予最高100萬(wan) 元、50萬(wan) 元獎勵。(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
21.支持創新產(chan) 品開拓國際市場。對通過FDA、EMA、PMDA或WHO等國際機構合規性檢查,實現產(chan) 業(ye) 化並在相關(guan) 國外市場開展銷售的,每個(ge) 產(chan) 品給予最高100萬(wan) 元獎勵。單個(ge) 企業(ye) 每年獎勵最高不超過500萬(wan) 元。(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
22.加大首台(套)智慧醫療裝備產(chan) 品應用推廣。重慶市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在有效期內(nei) (三年)可以享受首台(套)首購首用獎勵,按照不超過實際支付額的30%,擇優(you) 給予首購首用獎勵,獎勵資金最高500萬(wan) 元。首台(套)智慧醫療裝備參與(yu) 我市醫療機構招標投標活動,提供了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產(chan) 品證明材料,無需再提供關(guan) 於(yu) “市場占有率、應用業(ye) 績”等證明材料。(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衛生健康委)
(二)支持企業(ye) 和平台提升質量,做大規模。
23.支持企業(ye) 並購。對將市外並購項目轉移到重慶的,擇優(you) 按並購金額的5%予以最高不超過500萬(wan) 元的獎勵。(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
24.支持企業(ye) 生產(chan) 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企業(ye) 生產(chan) 線新建或技術改造的,按項目總投資的20%,給予最高1000萬(wan) 元獎勵。(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
25.支持產(chan) 業(ye) 服務平台發展。對專(zhuan) 業(ye) 服務機構按照合同額的5%給予最高500萬(wan) 元獎勵。(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26.組建種子基金投早投小。設立2億(yi) 元種子基金,優(you) 先支持智慧醫療裝備領域科技企業(ye) 和團隊,落實盡職免責機製,推動相關(guan) 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牽頭單位:市科技局)
27.組建政府引導基金加強合作。設立市級智慧醫療裝備產(chan) 業(ye) 投資母基金,強化與(yu) 集聚區、企業(ye) 和社會(hui) 資本合作,根據項目情況,參與(yu) 子基金投資,打造100億(yi) 元產(chan) 業(ye) 基金群,促進智慧醫療裝備產(chan) 業(ye) 項目落地。(牽頭單位:市國資委、重慶渝富控股集團)
28.支持企業(ye) 融資貸款。對獨角獸(shou) 、潛在獨角獸(shou) 企業(ye) 在首次融資時,按到位金額的0.5%,予以最高500萬(wan) 元、100萬(wan) 元資金獎補。對企業(ye) 技改項目貸款按照實際項目貸款利率的50%,最高不超過貸款金額的2%給予貼息,單個(ge) 企業(ye) 項目每年貼息上限為(wei) 1000萬(wan) 元。對企業(ye) 通過直接融資租賃方式購置設備推動實施技術改造,給予2%的貼息,單個(ge) 企業(ye) 項目每年貼息上限為(wei) 500萬(wan) 元。(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地方金融局)
五、組織保障
29.健全統籌協調推進工作機製。組建智慧醫療裝備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工作專(zhuan) 班,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總召集人,分管工業(ye) 和醫療衛生的副市長、重慶大學校長擔任召集人,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經濟信息委、市財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國資委、市統計局、市醫保局、市地方金融局、市藥監局、重慶渝富控股集團、兩(liang) 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大渡口區、沙坪壩區、重慶大學、重慶醫科大學有關(guan) 負責人為(wei) 成員。工作專(zhuan) 班主要負責係統謀劃智慧醫療裝備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平台,研究、調度、解決(jue) 推進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加強督促指導,強化考核評價(jia) ,推動閉環落實。
30.深化產(chan) 業(ye) 鏈生成機製,促進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繪製智慧醫療裝備產(chan) 業(ye) 鏈圖譜,依托產(chan) 業(ye) 鏈圖譜,健全“一企業(ye) 一鏈條一顧問一專(zhuan) 班”的精準產(chan) 業(ye) 培育和項目招商機製。聚焦重點領域,集中資源和力量,優(you) 化規劃布局,促進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持續建設兩(liang) 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大渡口區、沙坪壩區智慧醫療裝備產(chan) 業(ye) 基地。探索建立基地間合作和利益分享機製,推動園區優(you) 勢互補、資源共享、差異化發展。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各區發展賽道,研究製定重點項目清單,開展產(chan) 業(ye) 引育工作。(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各集聚區)
本行動計劃自2024年X月X日起實施,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如本政策措施與(yu) 我市其他同類政策意見有重複的,按照“從(cong) 優(you) 、就高、不重複”的原則予以支持。各集聚區應出台相應的產(chan) 業(ye) 支持政策,對市級政策形成良好補充,如支持企業(ye) 做大做強、組建專(zhuan) 項基金、促進創業(ye) 投資等,共同營造智慧醫療裝備產(chan) 業(ye) 發展的良好生態。